绿色的是叶子,底部为根 【采集】秋季采挖根,除去残茎,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甘,平。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性平,味甘。 有小毒。 ②《云南中草药选》:甘微辛,平。 功用主治-黄花菜的功效 养血平肝,利尿消肿。 治头晕,耳鸣,心悸,腰痛,吐血,衄血,大肠下血,水肿,淋病,咽痛,乳痈。 ①《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补虚下奶,平肝利尿,消肿止血。 ②《云南中草药选》:镇静,利尿,消肿。 治头昏,心悸,小便不利,水肿,尿路感染,乳汁分泌不足,关节肿痛。 ③《云南中草药》:养血补虚,清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 或炖肉。 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腰痛,耳鸣,奶少:黄花菜根蒸肉饼或煮猪腰吃。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淋病,衄血,吐血:黄花菜根三至五钱,水煎服。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月经少,贫血,胎动不安,老年性头晕,耳鸣,营养不良性水肿:摺叶萱草根端膨大体一至二两,炖肉或鸡服。 ④治大肠下血:摺叶董草根端膨大体十个,水煎服。 ⑤治肺热咳嗽,腮腺炎,咽喉肿痛:摺叶萱草根端膨大体五钱,水煎服。 (③方以下出《云南中草药》) ⑥治乳痈肿痛,疮毒:黄花菜根捣敷。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小儿疳积黄花菜叶三钱,水煎服。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别名 萱草根、黄花菜根、金针菜根 来源 百合科植物萱草Hemerocallis fulva(L.)L.的根及根状茎。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根茎短,根多数,丛生,末端有肉质,肥大的纺锤状块根。叶基生,长条形,长30~80厘米,宽1.5~3.5厘米,下面呈龙骨状突起。花大,橘红色; 花茎高60~100厘米; 有花6~12朵或更多,组成圆锥状花序,两歧。蒴果长圆形,具钝棱,熟时开裂。种子有棱角,黑色,光亮。花期6~7月。 生态分布 生于山坡、山谷、阴湿草地或林下。产于广西东兰、河池、金秀等县市; 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北、贵州、云南、甘肃、四川、新疆等省份。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味 味甘,性凉。 功效 清热利尿,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疏肝理气,化痰止咳。 传统应用 治尿路感染、小便不利、膀胱炎、浮肿、黄疸型肝炎、衄血、吐血、胸闷、高血压。 用法用量 全草15~30克,水煎服。 方例 1.水肿 勤台旁(萱草)根、叶适量,研末,每用6克,于饭后用米汤送服。 2.乳痈肿痛 勤台旁(萱草)鲜根适量,捣烂外敷。 化学成分 黄花菜根含大黄酚,黄花蒽醌,美决明子素甲醚,决明子素,芦荟大黄素[1],大黄酸[2]。全草含萱草根素[3]。小黄花菜根含色素,大黄酚,大黄酸及1,8-二羟基-2-乙酰基-3-甲基萘[4],天冬酰胺,蒽醌,甾类,酚类,氨基酸,糖类[5],小萱草根素,萱草(根)素,二十七烷,萱草酮,β-谷甾醇,γ-谷甾醇[5]。 药理 1.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萱单根对结核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萱草根及萱草乙醚浸膏对豚鼠验性结核病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2]。 2.利尿作用 对不同疾病所引起的浮肿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对肾性水肿的利尿作用较明显[2]。 3.毒性 本品毒性大,毒性主要集中在根部。小白鼠中毒的表现为脑、脊髓白质部和视神经纤维索软化和髓鞘消失,灰质部的病变一般较轻,肝、肾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浊肿,肺脏有出血或斑块出血; 犬与家兔的中毒表现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下肢瘫痪和尿潴留等而致死亡; 家兔在萱草根中毒时可出现蛋白尿,尿糖及葡萄糖耐量降低。萱草根的毒性因产地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加热60℃以上,可使毒性减弱甚至破坏。萱草根口服在体内蓄积性大; 黄连、黄柏可部分解除其毒性[1,3,4]。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1]贺贤国等:《植物学报》,1982,24(2):154。 [2]徐国钧:《药材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657。 [3]黄兰菊等:《科学通报》,1974,(2):93。 [4]Moshchenko N P,et al.C A,1981,94:171047r. [5]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二册),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33。 药理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327。 [2]季烽等:《安徽中药志》,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471。 [3]萧树华等:《药学学报》,1962,9(4):208。 [4]赵亦成等:《淄博本草》,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5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