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从远古时期到今天,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的社会变革与朝代更替,作为艺术形式的古代民间装饰品及赏玩品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掉,而是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尽管随着岁月的励练,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改变了最初的功能性,但因其特殊的艺术美感,和做为文化的载体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其中包含了艺术品的自身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发展所赋予的历史痕迹。在新时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发掘与保护,重新唤起了对传统民艺的关注,淮阳“泥狗狗”和浚县“泥咕咕”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神秘而厚重,原始而瑰丽,古拙而概括,不断地吸引着专家学者的探源追踪。 淮阳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古称陈州,传说埋葬伏羲氏头骨的陵园就在城北,史称“太昊陵”又叫“人祖庙”。在此广泛流传着伏羲和女娲结为夫妇,捏土做人,繁衍人类的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太昊陵有隆重的祭祀“人祖”庙会,并进行传统的娱乐活动,交流贸易。泥玩具就是庙会间主要的卖品,制作地集中在周围的十多个村庄,其品种繁多,造型古朴,许多玩具都与伏羲、女娲有关,如:在汉代画像石中伏羲手捧太阳,中间有一只金鸟,淮阳则有许多类似金鸟的泥玩具,象猴头雁,泥雁等背上有圆形而发光的太阳纹;女娲手捧月亮,中间有一蟾蜍,而淮阳有许多与蟾蜍相似的青蛙玩具。人面猴,猫拉猴,草帽老虎,甩尾年鱼都有一种神秘感,可见,淮阳泥玩具多数取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 浚县地处河南省黄河北的鹤壁市以西,周围皆为平原,唯有两座不高的山峰拔地而起,东西呼唤,相传为瓦岗寨农民起义军与官兵多次交战的战场,至今还有表现骑马打仗的兵将泥塑玩具,其战马形象个性鲜明,其颈部经夸张显得宽大而有力,甚至比身体大出一两倍,马的动作仰首嘶鸣,气势非凡,以表现马的雄壮有力。骑马的人更近似武士,另有一种传统的“武人”泥玩具,多表现《西游记》中的唐僧、孙猴、猪八戒,《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及《水浒传》人物,传统题材中还有独角兽,避邪,狮子,许多老艺人还作了大量现实生活玩具,色彩鲜艳,其中的毛头狮子非常可爱,生动,狮头可以摇动,与身体之间有弹簧连接,接头部位有绒毛装饰,既遮盖了内部机关,又起到了点缀作用。整体以黑为底色的彩绘,设计统一,完整。飞鸟形象也较为多见,尤其鸽子与斑鸠的造型更为突出,有的昂首鸣叫,有的展翅欲飞,同样的以黑色为底饰以彩绘,胸前,背后多以花卉图案为主,有平涂与渲染技法,色彩以玫瑰红、翠绿、中黄、白为主,装饰性极强,画工精细,有别于淮阳鸟兽图案的粗犷与神秘,但二者的共同之处都是泥胎,不加烧制,都是黑底饰以彩绘。 俗话说,十里不同习,百里不同俗,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相同之处呢?这种审美趋于相同的特点看来是有共性特征的,先民对于黑色的包容性早就作过深入地思考,靓丽的色彩在黑底之上不会失去原有的属性,反而显得更为突出,黑色的沉稳与厚重也反映了世代勤劳的民众内在而不张扬的朴实性格,新鲜的图形装饰也体现了百姓对各种美好事物的希望,这便形成了民间美术作品的泥土气质。在当前的设计与创作中,我们也把金、银、灰、白、黑作为中性色,以便对画面与图形的视觉效果进行调整,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从选材方面,两地均以当地粘土为料,大多为手塑,从泥胎到彩绘均出自一人之手,因此形色浑然一体。两地泥玩均作为“泥哨”供人玩赏,可以吹响,音同鸟鸣,泥玩的名字称也由此而来。两地泥玩的题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的形象,另一类则是日常生活中的鸟兽等动物形象。 神话故事与泥玩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伏羲和女娲均为“蛇躯”的神。“蛇”为远古部落的“图腾”纹样,嫁接到人身之上,反映出一种超现实的力量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是人们向往的最高境界。因此,人兽合一是至尊的理想化身,那么就不难理解在淮阳泥玩中体现出来的怪异形象,有人面鸟身、人面候身等形式。另外一种老虎吃人的形象被称为“猫拉猴”。“拉”字在河南中部地区被民间理解为“吃”,到现在还有“黄鼠狼拉鸡”之说。而更让人惊讶的是泥玩身上出现最为频繁的图形——女性生殖图案,这在中外美术史中是罕见的。尽管生育的特征在欧洲旧石器时期的“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的雕塑中有所体现(法·热尔曼·巴赞著《艺术史》),但形式上是不同的。“维伦多夫的维纳斯”是以写实性的全身像出现的,突出了乳房和腹部,而淮阳泥玩中是把生殖器图案化,并装饰在不同鸟兽的各个部位,这种表现形式被民间艺人原汁原味的继承下了,延续千年,被称为文化传承的“活化石”。这更突出了“泥泥狗”的特征,同时也是对造物之神和生殖之神女娲的怀念和敬仰。如果说淮阳泥玩更原始化,图腾化,神秘化,那么浚县“泥咕咕”则更世俗化,生活化,娱乐化,如果淮阳“泥泥狗”是与神灵的对话,浚县泥玩则是人与人、人与动物的交谈,神灵也好,生灵也罢,在其中反映的生活气息却是生动、鲜活的,既有对先人的怀念与憧憬,又有对现实社会的热爱和满足,也是精神生活的寄托。 泥玩具中的装饰性 国内各地区的泥玩都有鲜明的装饰性,如陕西泥玩,天津泥玩,惠山泥玩等,但从风格上比较,河南泥玩具有古朴粗犷的特点,对细节的修饰并不注重,有很明显的手塑痕迹,以黑色为底的形式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无论人物、动物的造型和用色都极度夸张,制作者直取核心——突出主体最具说服力的形态,主观夸大公共认同点,如:战马的头和脖子,人物的上身,老虎的嘴巴,猴子的面部等,其装饰性是作者在无意识中完成的。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出身农民的作者是不会训练自己要按照正常比例来制作的。另外,人与动物的组合造型,鸟与猴子的组合造型,这种主观的想象,充分运用了装饰化的手法,让人觉得泥玩生动、自然,浑然一体。另外对祖上传下来的“神物”是不可以随便添加改动的,其概括的造型形态在人物、动物、飞鸟中都有同样的特点,以躯干为主,身体的细节,如:四肢、蹄爪、翅膀等均没有具体的塑出,而是象征性的表现,有的色彩勾勒出大概轮廓,整个形体形成“团块”状。因从没有使用模具生产,每件泥玩均为手工捏制而成,所以没有两件重样的。由于不是流水线作业,不受更多的限制,因此型态更自由,描绘更奔放,在用色方面,一般不调制,把仅有的色彩纯度用到极致。 造型的概念化,纹饰的图案化 概念化是具有普遍特征和最突出特点,表达共性和泛指的,如淮阳泥玩中的“人面猴”的桃型脸面,老虎的血盆大口,鸡的冠与尾巴,飞鸟的头部与翅膀等均有该动物的基本特征,但很难确定是哪种具体的鸟兽,也许艺人们一辈子也没有见到过真实的老虎和猴子,但前人们的作品和传说中的描绘把最具特点的形象特征印入了创作者的内心。因此,一件件朴实、神似的泥玩具从艺人们的手中跃然而出。泥玩的纹饰表现上,淮阳泥玩以“点”和“线”的组合最有特点,并且,白色的“点”与“线”最突出。浚县泥玩中的纹饰主要以对称式的花卉造型为主,许多鸟、兽身上都有,这与民间剪纸、刺绣中的处理方法相似都是主观意识的体现,也都不自觉地遵循了图案的构成法则,有统一,有对比,有主有次,有提炼有归纳,且具有地域特点。 民间美术作品在现代文化中的作用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许多是文字无法描述的,也有许多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如淮阳“泥泥狗”的由来是与伏羲女娲的故事分不开的,泥玩中大胆的创作形式和不拘小节的整体意识,对不同动物、人物合成造型的恰到好处的组合等,都是当代设计者很好的范例。浚县“泥咕咕”中立体的造型与平面化、图案化纹饰的构成方法,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都能通过作品体现出来,这对今天丰富完善传统文化体系,指导现代艺术设计具有深远意义。我们时常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改革茫然失措,在国际化设计层面的对接中,难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得到认同。深究原因,乃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驾驭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语言。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借鉴经验,如从民间美术图形中演变出来的香港卫视的台标,从中国印章中演变出来的08北京奥运标志等,均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我们从民间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得到质得提升,也不愧对先民留下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毛本华著《河南民间玩具》,河南美术出版社,1986 (2)[法],热尔曼,巴赞著,刘明毅译《艺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凌士义中原工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