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新网

淮阳新网 首页 泥泥狗 泥泥狗史话 查看内容

泥泥狗是远古图腾崇拜的印记

2013-3-4 08:5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315| 评论: 0

摘要: 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太昊陵古庙会期间,方圆数百里、甚至上千里的民众,都会扶老携幼赶来,前往太昊陵朝祖进香,拜谒人祖,其跋涉之无碍、崇奉之虔诚,让人叹为观止。 是什么力量让人们如此虔诚?是什么力量让庙会 ...

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的太昊陵古庙会期间,方圆数百里、甚至上千里的民众,都会扶老携幼赶来,前往太昊陵朝祖进香,拜谒人祖,其跋涉之无碍、崇奉之虔诚,让人叹为观止。

是什么力量让人们如此虔诚?是什么力量让庙会历经千年而不衰?走进庙会,走进太昊陵,答案就不难找到。

“太昊陵有各种各样的古风遗俗:有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留下的民间工艺品——泥泥狗,有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布老虎,有远古女性生殖崇拜的物化——子孙窑,有颂扬伏羲女娲功德的原始巫舞——担经挑。如此众多的羲皇遗迹遗俗告诉我们,淮阳为羲皇发祥,是伏羲定都中原后的活动中心地带。”当地作家董素芝娓娓道来。

她的话或许可以解读淮阳庙有如此生命力的缘由。

“泥泥狗”作为太昊陵古庙会上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囊括了自然界的奇禽异兽,从一尺多大到拇指大小,别具一格的造型,古老而厚重的文化底蕴,显示了人祖之地特有的文化气息。泥泥狗又叫“陵狗”,是太昊伏羲陵泥制工艺品的总称,也有人称为“泥玩”。实际上,形状各异的“泥玩”,并不都是形状似狗的泥泥狗。那么,为什么所有的淮阳泥制工艺品都称为泥泥狗呢?

“‘泥泥狗’名字由来久远。这与我们的祖先太昊伏羲氏紧密相关。”淮阳艺人彭伯虎先生说。

彭伯虎说,太昊伏羲氏是我国畜牧业的始祖,狗可能被其首先驯服,为人守户、保护畜群。所以若是在太昊陵古庙会上问泥塑艺人“泥塑玩具为什么叫泥泥狗”,他们必然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

上古时的先民从图腾崇拜出发,认为狗是天上派下来拯救生灵的,是人和畜群的保护神。《辞海》中仅以“反犬”与“犬”为偏旁的字就有170余个,足见“犬”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多数兽名,都是“犬”或“反犬”旁字,《说文解字》释“类”字说:“种类相似,惟犬为甚。”原来人在初认识事物的形状时,常以身边的狗作标准,与狗相较而别其状,因此狗就与多种走兽的形状有了较密切的联系。所以,太昊陵庙会上的泥塑玩具虽以狗命名,可塑造的鸟、兽、鱼、虫无所不有,但皆归于狗的范围。

董素芝介绍说,在渔猎时代,被首先驯服的狗能帮助人类照看牧群、守护报警,忠诚地和人类站在一起共同抵御野兽的侵袭。先民们认为狗是一种帮助人类的神秘力量,因此,受到人类的崇拜。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不少关于犬戎国、犬封国、狗民国、狗国的记载,也留下了许多狗图腾的遗迹和传说。如北方的狄,《说文解字》释曰:“狄,赤狄,本犬种。”又如南方的盘瓠蛮,其祖先盘瓠就是高辛氏的一条狗。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苗、瑶、畲等族中,也有类似的传说。据《封禅书》记载:“德公,伏犬,磔狗邑四门,以防蛊。”是说祭祀先祖伏羲的田园时,把狗劈成四半,埋至四门,以防农作物受病虫之害。很明显,这是把狗作为图腾崇拜的镇物。

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上,有一幅狗头、狗尾、鱼身组成的奇异图案。文化学者陈维堤先生说:“出现在陶罐上的狗鱼纹,是原始龙的又一地方变体狗龙的原始形态。”

“从原始遗留的许多文字来看,人在开始认识世界时,就是将生活中与人类接近的狗作为客体原型,其他都是与狗作比较而分门别类的。繁体的‘类’字就有一个‘犬’字,形状的‘状’字,也是以‘犬’作为偏旁的。《山海经》中所载的很多奇珍异兽的名字,也都能感受到狗的存在。在古人看来,一切种类、一切形状都是由狗引申的。后人写伏羲的‘伏’字,就是单人旁加一个‘犬’字。许慎《说文解字》曰:‘伏者,伺也。臣伺事于外也,从人犬。犬,同人也,不曰犬人,而曰人犬,列于人部者,尊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狗的地位也逐步改变,狗从早期人类崇拜的先祖,渐渐降为被人类使用的仆役,但人们对狗的那份特殊的感情却一直延续了下来。人们选择伏羲时代最早驯服的动物为伏羲守陵,把所有的泥塑玩具统称为‘泥泥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董素芝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