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泥泥狗”种类繁多,但其中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要属“人面猴”,当地人又称“人祖猴”,视为人祖造像。“人面猴”的下部都绘有明确的女阴生殖器官。女娲这位世的伟大母性,东方的圣母,是什么形象?史书典籍均无记载。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太昊陵泥泥狗中,意出现了唯一的一种似人非人,似猿非猿的图腾形象,而且是母性。从整体看,这种“人面猴”的造型犹如一尊“神”,尽管不同艺人表现手法有所不同,但却都把它塑造成头戴冠冕的正面形象,威严、庄重、神秘。或骑虎或骑狮,绝无一般动物猴或玩具猴的顽皮姿态。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被艺人当作“祖神”来塑造的缘故。 伏羲和女娲一向被 尊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兄妹结亲”又“抟土造人”,并繁衍人类万物。伏羲“执伏牺牲”,是狩猎、畜牧时代的特征。从狩猎到畜牧时代仍属于母系社会,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时代”,人面猴的下腹部,女阴器官被浪漫地夸大到极大程度,显然是崇拜女性生殖力的一种象征。如果再与青海马厂三期出土的“彩陶人纹罐”上的祼体正面女像夸大的女阴部位相对照,便可进一步理解史前人类共同存在的生殖崇拜意识。 淮阳“泥泥狗”中还有一些塑有“男性”(男性生殖器官)的“人面猴),更为庄严雄健,显然是王者气派,疑为伏羲氏的神话造型。对上经,淮阳民俗学家彭兴孝先生认为:从人类学和中国古文化史考察,太昊,少昊、高辛、高阳、帝舜乃至殷汤,都是东夷人崇拜的祖先和神帝,传说帝喾自名为夋(帝夋即帝舜),舜的形象《淮南子·修务篇》说:“舜面黑。”《孔丛子·居卫第七》说:“帝舜短·六尺有七(古尺比今尺要短),面颌无毛。”有人解释说面颌无毛就是没有胡须,其实合起来看就像个黑猩猩。又有人说是高祖(或夔)的,夔的甲骨文是个象形字,就是后世的猴、猱、猿、狌、(猩)字。夔也是猱的本字。《毛传》说:“猱,猿属。猱属《说文》中的狌字”。其实(猩)也如此,猩猩与狗也联系。《周书·王会篇》说:“郑郭猩猩者,状如黄狗而人面。”段氏《说文》说:“远闻犬吠声猩猩然也……猩猩能言,猩猩亦作狌狌,许不录狌狌字,狌字下亦不言兽名,岂以形乍如犬,因之得名欤。”甲骨文卜辞中的夔字称“高祖夔”,有学者认为“夔”是商氏族的先祖,但有人认为是殷人所祭这祖神。我认为很大的可能是指伏羲氏,因为“夔”与夒的字形相同,不同之处是上面又多了两只角,这与淮阳民间传说的“很久很久以前,蔡河发水,水中飘来一个头生双角,闪闪发光的人头骨,大水退后,双角人头骨飘落之处,便出现了人祖伏羲的坟墓”十分巧合,这当然也是一种传说。总之,在淮阳“泥泥狗”的大千世界中,“人祖猴”的伏羲、女娲图腾形象,是十分显赫的,至今仍处于崇高而令人倍加尊敬的地位。 《山海经·海内经》有两处提到太昊:“有九丘,以水络之……太昊爱过”;“西南有巴阁,太皋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大皋(与昊同)——伏羲氏也。太皋为“三皇五帝”之首,《汉书·古今人物表》就是从太皋伏羲开始的,奠定了其人文始祖的地位。 类似于“人面猴”、“人身猴首”、“人猿同体”的图腾形象,在《山海经》一书中,有多处记载,这里就不例举了。 值得一提的是,淮阳人认为猴就是早期人类自身形象,并没有猿(或类人猿)的理性概念,因此,“人面猴”自然充任了猿或类人猿的角色,跳跃性完成国“猴—猿—类人猿—人”的进化过程,并且一部分由猴直接转化为“神”,成为史前初民膜拜的始祖偶像,虔诚崇祀。18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早首次提出“物种进化”的理论,打破了神造宇宙的唯心主义观点,说明了生物进化由猿到人的事实。但淮阳人说“人是由猴变的,不信你摸摸屁股,还有个尾巴骨呢”,而且在“泥泥狗”中创造出“人面猴”,并称之为“人祖猴”。这与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竟不谋而合,就时间而言,也比达尔文至少要早了两千多年,这当然只是笑谈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