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处中原,这里土地肥沃,幅员广袤,历来是兵家逐鹿之地,人民饱受颠沛之苦。黄河从这里流过,她滋润着良田,但她肆虐的泛滥不知造成了多少人的妻离子散。这种天灾人祸造就了河南人的坚强、乐观精神,他们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创造出了高亢激昂的豫剧、造型质朴色彩火辣的木版年画及被誉为“真图腾、活化石”之称的淮阳泥泥狗等丰富多采的民间艺术。
泥泥狗出自河南省淮阳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广阔的豫东大平原之上,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这里有着众多的古代文化遗存和丰富、独特的民俗事象。淮阳古为陈国,传说是上古伏羲和女娲结合,及女娲用泥造人的地方。淮阳城北有“太吴陵”,“太昊伏羲陵”宏伟壮观,伏羲像端坐在陵院正中的统天殿里,殿后便是巨大的伏羲坟,坟后有一个“蓍草园”,相传伏羲曾用此草占卦,太吴伏羲陵,俗称“人祖庙”。陵内现存明碑文“陵墓在此相去年岁极远”太昊陵墓始建于何时尚未断定,现存地面建筑为明清宫殿式,为后人崇建。时人称天下第一陵。自古以来是龙的传人寻根谒祖的圣地。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这里都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太吴伏羲氏和女娲氏的传统庙会。现代官名羲皇故都朝祖会,民间俗称“二月会”“人祖会”。每年会期,都有数以百万人次计的各地群众从四方数省赶来,朝祖敬香、祈子还愿或交流贸易、观光旅游。其会期之长,参与人数之多,传播地域之广,声势影响之大,在我国民间各大传统庙会中实属罕见。“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吴伏羲篇》)。太吴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女阴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延的永恒主题。淮阳“泥泥狗”,伴随着宗教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诞生,并传承至今。 “泥泥狗”选用柔软细腻,含沙极少,塑造性强的胶质粘土,干后坚固不易干裂,呈淡土黄色。然后反复捶打、摔揉处理以后,放置待用。捏塑时讲究一气呵成,讲究“一点作人”,即是用一块泥捏出身体的所有部位,头部和胸部上体以及结台部是表现的重点。也有压贴、堆塑等方法,多用于大件作品的装饰,大件作品主要躯体特征部分,也多用一块泥整体来捏塑。民间艺术家有着天赋般的想象力,因为他们都不具备写实的功底,也不会完全表现真实的生活,创作特点强调“不似而似”,和西方雕塑的概念完全不同,淮阳民间泥塑的创作都是写意的,随手捏塑。这种创作特点是我国民族文化中具有的丰富而优秀的艺术传统之一。 “泥泥狗”的题材广泛,花色多样,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千姿百态、富有梦幻的世界,其中有一种“人面猴”,有人称它为“人祖”,造型介于人猴之间,亦人亦猴,古朴稚拙。“泥泥狗”除有斑鸠、蛙、狗、龟等禽兽外,还有很多珍禽异兽,如多角兽、怪兽、双头兽、人头兽身、草帽虎等等。其中有一种“大斑鸠背小斑鸠”的怪鸟。又称“九头斑鸠”也叫“子母驮”,它象征着子孙繁衍。虽然泥泥狗的大多数都是表现动物,但实际上又不是具体生活中的鸟类、兽类或牲畜等,而更象是作为神灵、异兽的图腾形象。图腾崇拜是世界各地古老民族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原始社会阶段普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即这个部族的所有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或保护神,而这个人们加以神圣尊崇的事物,大多是动物,少数是植物或自然现象,且都具有神秘的特别旺盛的生命力量。 淮阳泥泥狗是彩塑艺术,民间素有“三分捏、七分画”或“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淮阳民间泥塑独特的用色传统,是在黑底色上面用青、红、黄、白四色彩绘、装饰以纹样化符号,而较少作大块的彩色涂染。各种最强烈的原色纹饰都用在一起,黄绿相映,红白相间,体现了古老的民族色彩传统,显得沉稳热烈,朴拙又艳丽,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这种传统自从黑色被发扬到极至,发展成为代表中华民族最高艺术成就的所谓高雅的中国水墨画艺术以后,就只能也只有在所谓俗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中保留传承,如文化的传统彩塑、民问木板年画、民间玩具、民俗画等。我们认为“黑是本色”,用黑打底既能压色,又能衬色,红和白都是象征生命的颜色,红色更代表着希望。而黄绿则富于春天的气息,就形成了各色纹饰既相互对比又相互衬托的关系,给人以谐调自然,神秘奔放的视觉效果。 淮阳泥泥狗的纹饰画的非常随意简单,以稚拙的线点、线、圈、面组合成既神秘抽象而又具象的基本纹饰构图给人以稚拙、质朴原始美的享受。其基本的点线不规则,无定式,显得天真浪漫,淳朴自然。淮阳民间彩塑所使用的不是毛笔,而是农作物高粱秸杆,削尖以后做的彩绘工具。这是淮阳民间艺术家画泥泥狗所独有的方式,又因为用胶调色,画出的点线都有微妙的凸起,显得精神饱满,粗犷而有力度,不同于毛笔的表现力,独具鲜明的个性。 淮阳泥泥狗的文饰从最基本的类绳纹、类篮纹逐渐演变,构成叶形纹饰和女阴轮廓:构成毛发或放射线形状,则几乎用于所有基本纹样的外沿装饰,如太阳纹、折纹、花卉纹、桃形纹、葫芦纹、凹穴纹:亦可直接点线结合、纵横交错绘饰泥泥狗周身,形成不同形象。还有勾纹、十字纹、旋纹、草纹、波纹及用于打脸的为半轮廓或全轮廓形构成的人面纹。类猿、猴纹,类兽、神面纹。这些基本的点线和纹饰构图蕴涵了古老岩画,原始刻画符号,八卦h筮卦象,原始陶纹的遗形。我们再联系淮阳的民俗环境,神话传说,祭祖祟生的民俗信仰等,可以看出这些纹饰实质上反映了女阴崇拜,是具体的人祖信仰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老的淮阳民间泥塑从悠久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创造了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也是研究中国本源文化的“活化石”。淮阳民间彩塑艺术具有民族文化传统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具有变形、象征、符号化的现代艺术特征,这对今天丰富完善传统文化体系,指导现代艺术设计及美术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时常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改革茫然失措,在国际化设计层面的对接中,难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得到认同。深究原因,乃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驾驭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语言。如果我们从民间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及美术创作得到质得提升,我们将创作出不愧为时代的艺术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