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州黄花菜 (农民日报 2013年12月21日 06 版) 杨永志 淮阳黄花菜又名陈州金针、萱草、谖草,是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据传,神农氏的女儿名叫黄花,从小聪明伶俐,随父亲尝百草,发现一种形状像金针的花做成的菜非常好吃,就开始大量种植。菜种得多了,就送给乡亲分享。时间一长,人们发现吃过这种菜,人变聪明了,劳力强壮了,老人年轻了,产妇奶水足了……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吃这种菜,还争相传颂“黄花家的菜”、“黄花送的菜”,渐渐地就叫成了“黄花菜”。 数千年来,因黄花菜珍贵,宴席上常是最后一道“压轴菜”。河南许多地方现在最后一道菜是鸡蛋汤,只要鸡蛋汤一上,宾朋都会心照不宣:菜上完了,该离席了。鸡蛋汤里多有黄花菜,就是这种特殊文化的标识和痕迹。民间又有谚语“黄花菜都凉了”,最后一道菜都凉了,可想而知是调侃责怪你来晚了、耽误事了。 早在汉朝时,黄花菜就成为贡品。宋代时,大文学家苏轼品尝过淮阳黄花菜后,写下了“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簪”的千古佳句。近现代以来,淮阳黄花菜荣获中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等多项殊荣,远销日本、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黄花菜之所以称“神菜”,除与神农之“神”有关外,更在于其神奇之效。 黄花菜含有丰富的卵磷脂,能清除动脉沉积物、增强和改善大脑功能,对脑动脉阻塞、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有特殊疗效,是名副其实的“健脑菜”。清朝礼部尚书纪晓岚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有“铁嘴铜牙”之称,与他喜欢吃黄花菜是分不开的。日本著名营养学家饭野节夫列举八种健脑食物,黄花菜居首位,他说“金针菜具有获得营养平衡的健脑效果,对于神经过度疲劳的现代人来说,应该大量食用”。孙中山先生也用“四物汤”——黄花菜、黑木耳、豆腐、豆芽作为日常健身食谱。 此外,黄花菜性味甘凉,有止血、消炎、利尿、消肿等功效,对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失眠、痛风、前列腺炎等均有显著效果,尤其含有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之首选。现代研究还表明,黄花菜中含有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有效成分。 黄花菜还被称为忘忧草,《诗经•卫风•伯兮》记载,古代一妇人因丈夫远征,在家栽种谖草(黄花菜)借以解愁忘忧。《本草求真》中载“萱草味甘,开胸宽膈,令人气平和无忧郁”。西晋“竹林七贤”之嵇康在《养生论》中写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白居易也有诗说:“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黄花菜有入诗、入画、入联、入园、入药、入席“六入之花”美誉,历代文人墨客常以黄花菜为咏吟题材,可见其在忘忧疗愁中的作用。 淮阳黄花菜观为名花、用为良药、食为佳肴,自古就是名贵特产。它不独有实用价值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日常比喻父母健在的成语“椿萱并茂”中的萱即指黄花菜。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寸草”指的就是萱草,他还写了另一首《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母子之间互相牵挂的深情溢于言表。苏东坡写的“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当代考古发现,在崇祯、顺治年间很多官窑或民窑的青花瓷器上,经常出现萱草,人们以萱草祈祷母亲平安和社会稳定,小小萱草中蕴含着古人深沉的情感密码。萱草外柔内刚、端庄雅达,令人倍感亲和,自古就是中国的“母亲花”,因此让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母亲花大放异彩,为建设民族精神家园聚合正能量不失为淮阳黄花菜的新出路。 淮阳黄花菜既有干、鲜菜又有以此为主要内容的黄金水饺、黄金菜饼等大众即食产品。淮阳黄花菜的名气魅力与日俱增,投资者有信心,生产者有效益,消费者有食欲,没见过的想见,没吃过的想吃,吃一次就会爱上一辈子。(作者系中共淮阳县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