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有了自己的母亲花———“萱草”。《诗经·卫风·伯兮》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就是“萱草”,“背”与“北”相通,指母亲住的北房,意为:我到哪里弄到一棵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她没有忧愁呢?故而母亲住的屋子又称萱堂,古人也常常以萱草代表母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诗》这样吟咏:“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宋代词人叶梦得也有:“白发萱堂上,孩儿更共怀。” 萱草不仅是乡村的恩宠,而且具有高贵的气质和丰满的形象。唐代韦应物“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明代高启“幽花独殿众芳红,临砌亭亭发几丛”,说得都是高舍华堂处的萱草,散发着贵族气息;清代姚永概《咏常季庭前萱草》中“阶前忘忧草,乃作贵金花”,更是一派富丽金色。由此,萱草在我心中的形象庄严而有风情,这也许是母亲花的另一层内涵。 萱草入诗入文,是书面语,其实它还有个通俗的名字:“黄花菜”。对于黄花菜,我也是再熟悉不过,那时房前的菜园四周种了一蓬又一蓬,是母亲特地从别处移栽过来的。似乎用不着施肥,也无须浇水,黄花菜在初夏时节,便从身躯中抽出一枝主干,然后努力地向上挺起,顶端则长满了大大小小的花骨朵。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会踩着露水到菜园里去,去采摘那些即将开放的花骨朵;母亲是容不得黄花菜开花的,因为开了花的黄花菜就只是花,而不是菜了。 不论是 萱草的“雅”,还是黄花菜的“俗”,它们都写意着母亲的精神,塑造着母亲的形象,饰演着母亲的角色……在千家万户的生息里,在绵延万代的历史中,母亲花将常开不谢,永世飘香———母亲花,我爱她,我深深地爱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