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新网

查看: 133997|回复: 3

龙湖

发表于 2020-6-6 01: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河南省焦作市 联通


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领部族,历经艰辛,长途跋涉,发现了水草丰茂、适宜人居的龙湖,找到了生活的乐土,开始定都宛丘。《尔雅·释丘》说:“丘上有丘,为宛丘。陈有宛丘”。宛丘就是以淮阳的古地形命名的。中间高,四周低,有水环绕,形似一个倒扣的碗,故名宛丘。《太平寰宇记》载:宛丘在县东南。

六千年过去了,龙湖依然保持着“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形貌。正是由于龙湖的存在和滋养,才有了伏羲的文明初创之功。《易经·系辞下》记载: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始画八卦”。他在这里教民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部落生存有了根本保障。他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诸夷归服,以龙纪官,肇始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奠定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龙湖是生命之湖,滥觞之湖,中华民族的母亲湖。



伏羲

浩渺龙湖,文化为魂。几千年来,这里升起了中华民族的第一缕文明曙光,孕育了《诗经》里的十首“陈风”,记载着陈国人在此巫舞祭祀、擂鼓击缶、幽会欢歌、谈婚论嫁、评议朝政的生活场景。孔子虽身遭厄运,但他“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知其不可而为之”,“君子固穷”,坚持弦歌讲学,诲人不倦,彻悟中庸之道,奠定儒家学说基础。曹植留下的宝贵诗篇《太昊宓牺氏赞》如今镌刻在太昊陵庙统天殿内。李白、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张九龄、张耒、苏轼、苏辙、晏殊等文坛巨匠,倾情而作的不朽诗篇吟唱至今。苏氏兄弟,与龙湖缘份极深。苏辙任陈州教谕三年,苏轼常来看望。苏辙曾在柳湖高地筑室读书,苏轼则《戏弟子由》说: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悠悠千载,斯人独去,诗篇犹在,碧波荡漾的龙湖水始终闪烁着文化的灵光。[5]

古地貌

柳湖区

1959年大旱,柳湖干涸,西岸苏花园村民在浅湖区种稻,挖土井引湖水灌溉,在湖底2米深处挖出一口古代砖砌水井。1986年、1987年西关居民在湖中浅滩挖塘养鱼,2米以下挖出一些碎砖,瓦块,陶片,木炭等,可惜当时都没有断代。
  1996年4月~5月,淮阳县委、县政府开发柳湖,当时开挖清淤实行的是“人海战术”,进度很快,许多古墓葬被挖毁。现场不完全统计,抢救出来的可辨认确定为古墓葬、并有文物出土的达20余座,其时代均为汉、唐、宋三代。同时还发现古代坑塘两处。在靠蔡河湖区出土了汉代陶罐、陶碗、宋代瓷盏、火炉等。在柳湖西区湖底1.5米左右,挖出一口宋代砖砌水井,井口直径约0.8米,井口青石内侧有绳索磨出的沟豁痕迹(为保护此古迹,特建有纪念亭)。[6]



东湖区

1986年,东湖滩地上出土了大量春秋时期的陶片、陶器、木炭。 1990年夏,民国20年(1931),清顺治《陈州志》记载:东岳庙,在城东关,在地面3米以下挖出10多口排列整齐的“井”状陶管。经文物部门鉴定年代为东周时期。在其附近,群众常拣到楚金币、战国玉器等文物。其它挖掘出的还有碎砖、陶罐、碑座、鏊型约0.2米厚的玛雅石、古币、冶金矿渣和含有金的渣块。
  1994年5月龙湖大面积干涸,季庄北湖区350米开挖鱼塘,发现竖排陶管,分2、4、6并排放置,为战国时期高台建筑排水所用。
  20世纪60、70年代还有群众在东岳庙遗址中捡到含金的矿渣块,此遗址可能是古代人冶金的场地。20世纪80、90年代文物部门进行文物调查发现有大量的东周时期的遗迹和遗物,群众取土、挖鱼塘时曾发现有东周时期的文物。1994年,出土了完整的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匜和铜方壶。[6]



弦歌湖区

1999年开发弦歌湖期间,发现古遗址2处、古坑塘5处;发掘清理古窑址19座、井2眼、窖藏2座、墓葬241座。在调查清理过程中,发现这些古文化遗迹和遗存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严重破坏和盗掘。遗址:一处时代为明清至东周时期,位于西关平信桥西端南侧与西关现居住地表相平,为湖的北岸。内含较多的明清至东周时期的陶瓷器物和建筑材料残片、段。还包含灰坑、窖藏、井、窑等遗迹。从器形看分别有缸、罐、盆、碗、盘、瓶、豆、板瓦、筒瓦、瓦当、墓砖、青铜器、金银器、铁器、琉璃器、陶器、唐三彩器、瓷器、木漆器、石器、蚌器、唐代墓志铭(石质、陶质)、金代墓志铭、金代朱书买地券、铜钱、铁钱、铜饰件等。文化层厚度为3.5米~4.2米不等。另一处位于南关居民区的西侧,距现在地面3.6米,时代为唐、宋、金至东周,南宽150米、北宽100米,南北长与现南关居民区相同,平面呈梯形分布。[6]



南坛湖区

城内这里最有名的是陈胡公墓,清顺治《陈州志》记载:“胡公墓,旧志(明《陈州志》初修于正德八年,今不存)谓在城东南,世传其墓用铁冶铸成,苔色苍古,在壕内。”陈胡公作为陈国和陈城的创建者,死后不仅不会葬于水中,而且也会选择高地,其墓地后来湖水所围,才在壕内。1992年为了确定陈胡公铁墓,对南坛湖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时期的陶片。[6]



湖外

1956年修建北大关蔡河的蔡河桥时,在桥西北桥基地面下4米左右,挖掘出一座东西流向砖石券拱桥。据考证为古蔡河桥。因是拱桥,桥拱应高出原地面1米多,照此计算,建古拱桥时的地面应距现地面的5米以下。
  20世纪80年代勘探资料显示:一层为黄河水淤积的黄沙土、棕色胶泥土层。二层为汉唐、宋、金文化层,发现20余座汉、唐、宋时期古墓葬、古窑址。三层为黄生土层,距现在的地面4米。修建位于北环城湖堤北部、太昊陵西南隅的淮阳县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家属楼,其勘探资料显示:一层为黄河淤积的黄沙土、棕色胶泥土层,内含元代青灰砖砌筑而成的八卦形祭祀物一座。二层为汉唐宋金文化层。三层为黄生土层,距现在的地面4.2米。[6]

湖区景观

水城淮阳

湖区及湖外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随着龙湖的开发,新景观不断涌现。湖区古迹有陈胡公墓、司城贞子阁、弦歌台、画卦台。1996年在柳湖恢复了西铭山、苏亭莲舫,新建了九龙戏水、宋井纪念亭。1999年在弦歌湖新建了九曲桥。2004年,建现代化湖滨公园三座,在湖北岸即太昊陵前建面积约70000平方米伏羲文化广场。修建贯通整个湖区的神龙桥、东关桥、南关桥。环湖种植绿化树木、植被绿化。修通了北环湖路,使全长14公里的外环湖路全部贯通。又沿古城墙用石板硬化内环湖路,绿化湖滨及城区街道,内外环湖路安装路灯,亮化美化了龙湖,成了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湖周围,北岸有太昊陵庙,汉代淮阳王刘崇墓;南岸相距一公里有曹植墓、东南二公里有平粮台;城内现存古迹有包公祠遗址、城隍庙遗址、袁端敏公祠大殿等。整个龙湖风景区,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



九龙戏水

位于大同路北、西护城堤(龙都大道)东的西柳湖区,1996年柳湖清淤后由新站、鲁台、大连、白楼四乡镇出资30多万元兴建,用水泥、钢筋塑成。一龙昂首腾飞,高居空中(高16.8米,初建,龙首朝西北,2007年出资9万元改朝东南,子午线向东偏3度),二龙戏珠,两龙咬尾,三龙戏水。九龙身为白色,龙口皆有喷水装置,其周围配有射灯,夜晚景色更为壮观。龙祖创业都宛丘,龙湖胜景代代吟;又引九龙长戏水,龙根一脉有传人。[7]



西铭山

位于县城西侧柳湖区,1996年柳湖清淤的同时,从湖底运送约300万立方米泥土。底面面积30亩,山高约20米,北高南低。在山下西侧建水上游览桥及观湖亭等,山上建景观亭两个,并植花草、树木。其山屹立于湖中,北瞻太昊陵,西观九龙戏水,南望弦歌台,很为壮观。白日,山影倒立碧水间,雨天,又见“满川烟树雨濛濛”。[7]

苏亭莲舫

位于东柳湖中,距堤岸50米左右,高出水面1.3米,面积1500平方米。根据志书记载1996年用清淤泥土在原址恢复其台。1997年实施兴建,恢复读书亭。该亭为水泥结构,两亭相连,黄瓦覆顶,周围植以树。白莲满湖虽已去,小舟往来更思苏。
龙湖因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龙湖荷花是有史以来最早有文字记载的荷花。3000多年前的《诗经·陈风》记载:彼泽之陂,有蒲有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这是对3000年前龙湖美景的真实描写,这里姹紫嫣红的莲花,是商周时代留下的优良种群,是当之无愧的“神州第一荷”



荷中极品出龙湖,是指这里的荷花品种很多,保存至今的东湖荷花,品种多达二十多种,除了粉红色和纯白色外还有大红、桃红、淡绿、大黄等多种颜色。可谓万紫千红,琳琅满目是荷花世界的大观园。目前有珍稀的红、白相间的“大洒金”,有怪异的花色金黄、花瓣呈飞舞状的“玉莲”,还有花形如松果的“粉松球” 。
龙湖上接天庭,下连龙宫,既不会干也不会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天旱不会干;水淹不会溢。据老人回忆,民国31年开始,连续三年大旱,寥廓中原,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大旱之后又遇蝗灾。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之多。淮阳龙湖水照样碧波荡漾,鱼游虾戏,荷香十里,淮阳大地因由龙湖水的滋润仍然保持了七分收成,百万民众靠龙湖靠龙湖养育躲过了这一天灾。有民谣为证:陈州地,人祖佑,大旱大涝七分收

淮阳东湖风景区,由于良好的生态保护,碧波荡漾,蒲苇婆娑,荷花飘香,湖区栖息着几十种鸟类,如野鸭、大雁、鸥、鹭鸯、鸳鸯、鸬鹚、秃鹫等等,  淮阳依托“羲皇故都,水城淮阳”的资源优势,利用龙湖湿地的自然风光,以湖为媒,以荷交友,广泛传播和张扬荷文化,倾力打造龙湖生态游,并于每年7月举办荷花节

  此上述来说,不要再把龙湖清淤事件视为挖湖。
发表于 2020-6-6 08:29: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焦作市 联通
龙湖的成因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在五亿七千万年前至十九亿年前震旦纪期间,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是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大片的淮阳古陆”。淮阳地质结构比较稳定,没有大的地质裂隙构造,不具备自然形成湖的条件。那么淮阳龙湖的形成原因不外乎有两种:

1.筑城筑郭

淮阳古称陈,西周、东周时期先后为陈国、楚国的国都,两汉时期曾是淮阳国、陈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战争频繁,各国诸侯纷纷筑城自保,淮阳古城曾多次修筑城垣。文献记载公元前598年楚杀夏微舒时已有陈城;前550年,陈国的庆虎、庆寅又筑陈城,引起筑城役人暴动;前543年郑子产批评陈侯缮城廓。这些记述均表明在楚惠王灭陈前已经存在陈城。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对淮阳陈楚故城东南城墙试掘,结果表明淮阳古城自东周时代兴建至明代,其城墙曾多次修复。最早的城墙建筑时代不晚于春秋早期,高度在2米以上。第一次修复在楚灭陈后,楚又进行了外附加,附加度为1.5—2米,高度比原城墙高1.5米。第二次修复也是外附加,是楚都陈时所加,附加宽度为4.4米,比第一次附加增高一米多。第三次和第四次修复的时代分别为西汉前期和宋代,均为内附加。第五次是外附加,是在明洪武年间。

淮阳古城内经多年考古勘探显示,城内地层关系复杂,文化堆积厚度在十米以上,最厚处为十五米之多,各个时代的包含物非常丰富,且城内不见黄河淤积土层。这是古代人们在城内长期活动取土垫高的结果。加之历次的修城筑垣,导致古城外围地势低洼,成为壕沟(护城河)和众的坑塘。《诗经陈风泽陂》中的池和泽应是修城筑廓取土形成的坑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6 08:31: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焦作市 联通
2.防御水患

淮阳龙湖的形成除修城筑垣取土及人们生活热土致使城内外形成落差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筑廓防水。据实地考查可知,县城东北角古城遗址内侧,向南及向东方向,现保存一片较大的坑塘,应是历史上多次取土修缮城廓所致。古城廓内像这样的坑塘还遗存多处,由于人们长期建房现多已填塞,所剩无几。

护城堤廓为黄花黏土夯筑,内含较多的砂礓石颗粒,堤廓之下和堤廓的夯土中未发现黄河淤积土层,勘探资料显示堤廓外围也发现较多的坑塘。由此可见,堤廓的第一次修筑应是内外取土,而到后代只能湖内取土、夯筑以增高堤廓。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2278年至前602年黄河大徙,凡历1677年,史籍可查者,黄河在境内计泛滥6次、徙1次,春秋战国时黄河下游始筑堤防。战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里,黄河下游决口共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3年就有2次决口、100年即有一次大的改道。黄河南岸的决口,多在开封兰考一带。淮阳古城遭受了70多次的洪水威胁。为了扺御洪水、防护城池,金元以前及金元时期的人们在不断加高扩宽城垣的同时,又在外围筑起一道城廓形成御洪的第一道防线。据旧县志记载,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陈州兵马监督张孜筑堤,袁家曲捍水。李世衡知陈州时,筑大堤以防水患。黄河经常性的泛滥,迫使内城和外城堤廓不得不一次次地扩宽加高,据地质探测,护城大堤复加有20余次。调查勘探显示,历次筑廓也就必然取廓内之土以为用。到了金代,由此环绕古城形成不规则的回字形低洼带,这个地势低凹带由于长年的城内污水向外排,累年的自然雪雨的积蓄充盈即形成了现在的淮阳龙湖。由于黄河经常泛滥,城外堤廓也将黄河带来的泥沙拒之廓外,长期淤积也愈淤愈高,形成落差4—5米,几与廓平,这就最终形成了龙湖现在的特殊地理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6 08:34: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河南省焦作市 联通
三、总述

综上所述淮阳龙湖在唐代以前不过是大小不等且不相连的坑塘组成,在宋代初具雏形,在金代后期已经形成,它是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长期综合而成的结果。黄河水经常泛滥在淮阳城湖的形成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淮阳龙湖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人文的因素是人们出于保护城池的需要,发挥御敌抗洪的主观作用,筑城筑廓,城垣城廓间形成不规则的回字形低凹带。这才是淮阳古城周围最终形成湖的根本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